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讴歌党100年历史征程中的光辉业绩,
襄阳技师学院开展了
“传承红色基因 诵读红色经典”
党史名篇诵读活动。
全院师生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感受他们用青春芳华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大家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学院微信公众号特推出诵读专栏,
陆续为大家展示优秀诵读作品~
本期朗诵者为商贸服务系党总支教师 余丹丹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5年,金秋时节,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齐聚一堂,凝神静听,期待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声音中探寻“中国奇迹”的密码,找到“读懂中国”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其中重要奥秘:“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一精辟论述启人深思,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文化自信,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由于一直受人欺负,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许多人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论调。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化为完全主动,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规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先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维护巩固传统社会发展的稳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比如,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葆有家国情怀、秉持修齐治平,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必然深厚而长远。
(商贸服务系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