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勇
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陈俊丹 任丹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技工院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对于打造高素质产业大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9月8日,喜讯从北京传来:襄阳技师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今年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
像这样的“唯一”,该校不止一个。它还是国家“一带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湖北省唯一院校、湖北省唯一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同时,该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编织高技能人才“摇篮”
1微米等于0.001毫米,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要把金属加工到这个精度,难度可想而知。“95后”小伙王欣琦苦练车工技艺10余年,终成一流“数控刀客”,不仅为工厂创造经济价值超千万元,也成为祖国“战鹰”的守护者。9月5日,王欣琦回到母校襄阳技师学院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赢得学弟学妹们的阵阵掌声。
办学质量是学校立身之本,优秀毕业生是办学质量的最好证明之一,像王欣琦这样的学子,该校还有很多。比如,多次在省级大赛获奖、一路求学至工学博士的潘志强;醉心技改,敢于攻关,多次获奖的“北化工匠”徐军……
好学生离不开好老师。该校拥有省级、市级名师工匠、技术能手2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3人,研究生70余人,开设省级、市级大师工作室6个。
该校拥有多个优势学科,其中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体化改革示范专业,另有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湖北省第二批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品牌专业1个、襄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1个,每年输出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
2023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襄阳技师学院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了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襄阳科技职业学院,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再添一所大学。该校持续加大投入,投资7.2亿元建设学校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容纳1.2万名学生学习和生活,有望成为辐射中部地区的技能人才“摇篮”。
构建“产教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链
每到招工季,企业感觉人才链上“吃不饱”,求职者却觉得工作不好找。如何应对这种局面?襄阳技师学院创新而为,将企业的整条生产线搬进了学校,构建“产教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链。
与该校合作的企业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将材料入库、技术加工、后处理工艺、品检、打包发货等全套流程复制到学校,每期可容纳100余名学子进车间实训。学生除了掌握课堂知识外,还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管理和生产环境,更快熟悉岗位技能,做到学以致用。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过去,学生学得好不好,由老师说了算、考试说了算。现在,推行这种模式后,企业和市场也进入了评价环节。学生能更清晰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短板和特长,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该校实训中心主任廖建说。
除此之外,该校还与华为、江山重工等省内外6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40余个,联合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成立5所产业学院,与湖北玛尔帕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企业建立订单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更能适应新环境、新发展的育才模式。
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开展职业教育最忌“闭门造车”。该校一方面组织、参加各类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今年上半年,该校16人次获得省级奖项,8名师生被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此外,该校还先后承办了第45届、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湖北省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技能竞赛20余场次,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
今年,该校成功入选“一带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技能开发网络技工院校组织。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起,人社部就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开展此项目,为中外技工院校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该校能够入选,得益于拥有长期与国外院校合作的经验。
该校与德国萨克森州已合作15年,累计组织6批次30余人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经验。如今,这些人已成为学院中坚力量,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名师。与此同时,德国萨克森州有关部门也多次前来访问。2023年7月11日至12日,德国萨克森州代表团访问襄阳,并与襄阳科技职业学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该校党委书记王达文表示,此次获此殊荣既是对过往积极进取的鼓励,也是对未来砥砺前行的鞭策,该校将锚定目标,创新发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推进人才与产业融合,为建设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的一流技工院校而团结奋斗。